国产色婷婷久久99精品91-久久国产精品伦理一区二区-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婷婷-91久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

歡迎閣下訪問金火炬校園文化建設公司官網(wǎng),我們將竭誠為您服務!

中小學專題網(wǎng)站|加入收藏|聯(lián)系我們|在線咨詢
企業(yè)微信平臺
成功案例
免費400服務熱線
當前位置: 簡體中文 > 新聞動態(tài) > 正文

新聞動態(tài)

豐富校園文化生活是培養(yǎng)學生個性特長的關鍵

時間:2015-09-17來源:校園文化

  1948年的一個春晚,國民黨元老、著名詩人柳亞子做了一首《感事呈毛主席一首》,稱感于時局的混亂,要回家鄉(xiāng)隱居:“安得南征馳捷報,分湖便是子陵灘。”這里的“分湖”,也就是今天的“汾湖”,是柳亞子先生的故鄉(xiāng)。汾湖自古以來還是吳、越兩國分界線,現(xiàn)在又與大上海毗鄰,對于整個江蘇來說,汾湖是東端最偏遠的地區(qū),有人戲稱汾湖類似于“江蘇的浦東”。

  2009年暑假,汾湖實小在這里誕生。工地上,一切緊鑼密鼓。6月5日,張菊榮被任命為這里的第一任校長。之前,他有著17年一線教學與管理經(jīng)驗,6年市教科室工作經(jīng)歷。他的大腦急速地轉(zhuǎn)動起來,面對一所如期開學都會十分緊張的學校,他卻努力思考學校的文化定位,他說:“一所學校的開啟,不是校門的開啟,而是文化的開啟。”

  一個暑假,他們像打游擊一樣地輾轉(zhuǎn)在兄弟學校的辦公室工作。7月7日,他們召開了第一次“行政會議”——其時,行政班子還沒有正式成立。第一次行政會,他們沒有把學校千頭萬緒的設備購置工作放在核心位置,甚至也沒有把怎樣開學作為討論的重點——盡管這些千頭萬緒的工作,他們都一一細致地做著,但是他們?nèi)匀话褜W校發(fā)展的戰(zhàn)略思考放在了首位。會議開始,張菊榮取出一本繪本——《犟龜》,說:“誰來讀一讀這個故事?”查春曉老師接過任務,聲情并茂地朗讀起來。“只要上路,就一定會遇到隆重的慶典!”大家沉思良久,沒有人參加過這樣的行政會,沒有人想到汾小的文化是由一個繪本故事開始的,也沒有人想到汾小的“第一代領導人”們會在學校工期十分緊張的情況下,閑庭散步般地首先思考學校長遠的文化問題!張菊榮說:“我們眼前的困難非常大,但是,長遠的困難才是更大的困難,面對長遠的困難,我們必得發(fā)揚犟龜精神,犟龜精神是什么精神?犟龜精神也就是堅持的精神……”

  這種行政會的意蘊,也一直影響著汾小的行政文化,汾小的行政會從不把討論“具體工作”作為己任,而是以主題式的方式進行,他們以“行政作為”為主題討論行政定位,他們以“系統(tǒng)思考”為主題討論思維方式的轉(zhuǎn)型,他們以“有效跟進”為主題討論學校管理的實務,他們以“前置思維”為主題討論工作方式的改變……學校行政從前兩年的6人,到今天,也就只有8人——100畝的校園,分管后勤和德育的校長、工會主席、總務主任,也就一個袁楊勇挑著;1000多學生的學校,人事干部、辦公室主任、財務工作、會計,也就一個徐建萍兼任著,她同時還擔任著1個班的數(shù)學教學;教導主任鈕雪芬,也是光桿司令……如果沒有“犟龜精神”在背后支持,如果沒有工作方式的轉(zhuǎn)型,怎么能領導全體師生走過這令人自豪的4年?

  都說,新學校是沒有“學校文化”的,可是,汾小的創(chuàng)業(yè)者們卻說:“我們一到這里,文化就開始了。”7月21日、22日,他們在三所學校,分頭召開了三個“愿景描述會”,請每一位老師暢想夢中的汾小,年輕的心被愿景激動著,那是他們共同的汾小??!沒有人會忘記那頗有象征意義的一景:那天,正趕上日全食,他們圍桌而坐,聊著各自對汾小的美好愿景,窗外的天光一分暗似一分,直到日光全被遮蔽。眾人停下來,擁到走廊上觀看這難遇的一幕。少頃,日光熹微,到漸漸敞亮,天地間重新光明一片。坐回到桌邊的幾人,內(nèi)心仿佛被一股清澈的光亮照耀著,先是一片沉靜,好像被一種神圣的東西占領著,繼而絮絮而談。

  愿景描述會之后,精神意義上的“汾小”開始建立起來了。盡管彼此還沒有相識,但是,他們已經(jīng)開始了精神的交往——憑借著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依托學校先期建起的“無形的學校”——論壇。他們像犟龜一樣穿行在蘇霍姆林斯基的偉大思想中。每一個星期,都有“導讀題”,老師們根據(jù)閱讀進度,思考導讀題,選擇性地回應這些“導讀題”,等到他們彼此全部相見的時候,他們已經(jīng)是精神上的伙伴了。這個他們稱之為“讀蘇”的活動,做了整整一年——他們用這樣的方式開始汾小的閱讀文化,而文化,從來不是那些一蹴而就的速成品。他們中的很多人說:“用一年的時間,穿越一本書,在這之前我從來沒有過!”而這一種“閱讀經(jīng)歷”,現(xiàn)在已經(jīng)成了汾小的“傳統(tǒng)”,每年新加盟的老師,會在第一時間,收到這本書,然后,用一年的時間,將“前輩們”創(chuàng)造的“讀蘇帖”,重新地去跟一遍,他們稱這樣的活動叫“重走讀蘇路”。“重走讀蘇路”,一路領略汾小文化的生生不息。

  汾小文化不是僅憑著“順其自然”去“守株待兔”,他們一開始就有極其鮮明的文化自覺。在愿景描述會的基礎上,8月12日,他們借開發(fā)區(qū)管委會一間會議室召開了第一次“學校發(fā)展咨詢會”。在這個咨詢會上,他們明確提出“文化切入”的辦學思路,他們提出:“無論是學校的第一任校長,還是學校的第一批老師,都具有重要的文化使命。一所優(yōu)秀的學校,總是憑著優(yōu)秀的學校文化而代代相傳,而使一代代教師與學子沐浴其中的。”“每一個老師都是文化標識,每一個學生都是文化符號”。在學校仍是一片工地的當時,他們就把“文化擔當”挑在了肩頭。這篇名為《從現(xiàn)實基礎出發(fā),向理想境界邁進——汾湖實小辦學框架的初步構(gòu)想》的咨詢稿,后來收錄在張菊榮第一本“汾小土書”《寫在汾小的扉頁上》中。

  8月25日,第一次全體教師會。汾小的今天的確是擁有了一流的硬件,可是當時的困難無法想象??崾铍y當,他們“強行進駐”學校,水與電,都是時斷時有,每一個人都汗流浹背。他們要為校史上的第一個開學而努力:“我們不希望在學校文化源頭上留下遺憾!”他們說:“如果我們進入的是一所賓館一樣的學校,我們以后就不會有這樣刻骨銘心的記憶:我們是這所學校的創(chuàng)業(yè)者!”文化啊,有時候就是一種樸素的想法,有這種想法,人們可以辛苦得很幸福,在周邊群眾憂慮能不能正常開學的時候,學校憑著極其精致而周到的工作實現(xiàn)了完美開學!

  這樣一個開學的歷程,一個文化創(chuàng)始的歷程,正詮釋了汾小人的核心理念:只有堅持,才能成長。汾小人在開始就體會到了“堅持”的魅力,體會到了“成長”的感覺。

  汾小人在堅持中不斷地體會成長的感覺。他們后來所做的很多事情,都有著初創(chuàng)時的烙印。“成長”與“堅持”,成為汾小文化循環(huán)往復、不斷衍生的主旋律。

  就比如這“土書”。那是在開學后最早的一次教師會上,張菊榮與全體老師相約,記下自己最初的熱情與智慧,在學期結(jié)束的時候,每一個人出一本書。當此之時,每個人的心里是翻騰著很多東西的,能行嗎?每個人?不會吧?一直到學期結(jié)束前,學校要將“土書”結(jié)集進行最后制作的時候,還有老師在問:“???這是真的嗎?”——然而事實就是這樣,因為過程中每一項活動的系統(tǒng)跟進,每一位老師在不知不覺中已經(jīng)完成了“土書”的積累,休業(yè)式,就演變成了老師們的“收獲節(jié)”:“土書發(fā)行儀式”。老師們摩挲著他們心愛的“土書”,一種因為堅持而獲得的成長感覺油然而生!

  然而,這不是一個臨時性行動!他們說:土書著述,我們要堅持寫10年!——現(xiàn)在4年過去年了,這些老師已經(jīng)創(chuàng)造了204本土書,也有像顧嫣宏、吳曉亮、蔣銀華、徐蘭等人,已經(jīng)向著“土專著”方向發(fā)展;汾小圖書館“學恒書館”最珍貴的館藏書就是這些土書,這里承載著汾小人的情懷與智慧。在今天的汾小校園里,最富感染力的“景點”就是根據(jù)“36本土書”而制作的雕塑。當?shù)袼苤谱鞒鰜碇?,它的意義自然又超越了原始的意義,然而,不管你把它理解為土書的著述,還是經(jīng)典閱讀的攀登,抑或更為深廣的想象,“堅持與成長”的意蘊一定銘刻其中了。

  年復一年的“土書”,是一種“文化刻寫”。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文化就是一種刻寫。終于有一天,汾小人明確把“恒”字作為學校的校訓,而這一天,老師說:我們的校訓,是做出來的,也會一直做下去。一個“恒”字,由潘潔琴老師書寫后,刻在校訓石上;石不大,卻正在奠基文化。2013年9月,北京的一個教研員高級研修班40人來汾小考察,參觀校園,觀摩課堂,聽取教師的課堂觀察報告,聽取校長的學術報告,回去后,感慨萬千,20多人撰寫博客發(fā)表感想。其中有位老師說:在這里,校長說的與教師做的,學校理念描述的與校園實際呈現(xiàn)的,達到了高度的“一致性”!

  汾小4年多的一切成長,都源于“恒”。2009年9月1日,他們編印了第一期校報——《汾帆》,于是,每月一期的報紙雷打不動?!斗诜烦休d著學校歷史,當然也在不斷發(fā)展,后來,編輯者在校報上開辟“教師專欄”與“學生專版”,為師生成長打造關鍵事件。有了第一個暑假的學校發(fā)展咨詢會,于是,每一年的暑假,他們總會殫精竭慮,設計下學年的工作思路,召開“學校發(fā)展咨詢會”,當然,主題也在不斷深化,由文化頂層的框架設計,到校本課程、校園文化的專題討論,漸行漸遠。有了第一個“教師講座”之后,每月僅只一次的教師會就成為教師的舞臺,由老師來做“微型報告”,這些報告也日益豐盛起來,更多老師的報告,開始走出了汾小,更多老師的報告論文,開始登上重要的媒體。有了第一次的“教師宣誓”之后,他們每學期的開學典禮就都保留了這項儀式,當然,每一個人在每一次宣讀宣誓時內(nèi)心的體驗也在變化著。有了第一次教師節(jié)的“閱讀倡議”之后,他們每年的教師節(jié)都會發(fā)出一個與時俱進的“閱讀倡議”。更有意思的是,有了第一學期的標語之后,他們每個新學期的標語都是這樣六條:一條“讓每一位師生擁有成長的感覺”,五條“五不文化”——不拖拉,追求力行的文化;不推諉,追求擔當?shù)奈幕?;不等待,追求主動的文化;不抱怨,追求樂觀的文化;不放棄,追求堅持的文化。他們稱這樣的做法叫“刻寫文化”。
而從第二學期開始的,每個學期舉辦的“成長課堂研討會”,堪稱“文化刻寫”中的大戲,生動地演繹著“恒”與“成長”的辯證關系。

  汾小歷史已經(jīng)進入了第10個學期。而他們的“成長課堂研討會”,已經(jīng)經(jīng)歷了7屆。在開課教室背后的墻上,布置著歷屆研討會的基本信息:時間、主題、大致內(nèi)容。汾小人明白,學校文化不是一個封閉的系統(tǒng),學校文化的更新與豐富需要汲取外在的能量。他們在建校后的第一時間,就與華東師范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取得聯(lián)系,并成功地簽約,成為“伙伴關系”。此后,著名課程專家崔允漷教授幾乎每個月都要到汾小,進駐課堂,助推汾小成長,而“成長課程研討會”就成為了每學期研究成果的集中展示:有課堂現(xiàn)場,有觀察報告,有自我反思,有論文發(fā)布,有專家點評……雖然是一所學校自己的研究活動,卻像承辦重要活動一樣去組織。當然,這又是老師們的舞臺。從學習目標的敘寫到評價任務的設計,從評價信息的收集到“教學評一致性”課堂原則的制訂,從各個主題的深入研究到多個主題的統(tǒng)整思考,汾小人一步一步走來,創(chuàng)造了他們的“研究文化”。汾小人也在堅持不懈的研究中收獲成長的感覺,葉雪娟說:“是長久的努力才會帶來些許的收獲。”蔣銀華說:“我終于有了一節(jié)有‘空間感’的課!”肖月仙說:“我發(fā)現(xiàn)這個評價模型是活的!”潘潔琴為了思考一個主題,把自己關在美術教師工作室中,忘記一切……《中小學管理》2013年第1期集中推出了他們的研究專題“教學評一致性”;《江蘇教育》(小學教學版)2013年第6期集中推出了他們的研究專題“基于學習視角的課堂評價信息”;《教師博覽》(原創(chuàng)版)2013年第9期發(fā)表了記者采寫的《過一種饒有興致的專業(yè)生活》,全面描述汾小的“研究文化”。

  關于學校文化,汾小不乏思考,《試論走向文化的特色學校建設》《新建學校必須“站在高處”思考問題》、《核心價值觀:學校文化的匯聚點》《核心價值觀:團隊建設的第一主題》等“形而上”的思考散見于媒體,而2011年12月教代會上通過的《學校文化綱要》,則是一個比較全面而系統(tǒng)的闡述:關于文化目標、關于文化愿景、關于辦學使命、關于教師發(fā)展目標、關于學生成長。“涵園”中的理念墻則是文化綱要的“簡要版”,主題浮雕則是文化綱要形象的“袖珍版”。

  在“形而上”思考的同時,他們深知文化更需要“形而下”的呼應,文化也在細節(jié)中,他們總是把細節(jié)設計在系統(tǒng)中。通過他們每一期的校報、校刊,我們可以全面地了解汾小的文化建構(gòu),看到他們對文化頂層設計的良苦用心,可以感受到散發(fā)出來的文化氣息;而在日常生活中,細節(jié)文化每每讓師生們感動。兒童節(jié),排一臺節(jié)目,小部分孩子表演,大部分教師觀看,這幾成很多學校的常規(guī),但是他們不滿足于此,要過“每一個人的兒童節(jié)”,于是他們發(fā)動學生制作個性展版,讓每個孩子有展示個性的機會,整個校園已然成為了孩子們的“大展臺”;他們在校園里開辟“成長舞臺”,方便孩子們展示成長收獲。2013年兒童節(jié)前,學校在“成長舞臺”為六年級劉星雨同學舉辦“個人演唱會”。有記者感慨:“這樣的孩子,如果以后真成為歌唱家,一定不會忘記學校!”而學校的態(tài)度卻是:“成不成為歌唱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她擁有了這種經(jīng)歷;重要的是,那些孩子們與她一起擁有了刻骨銘心的成長經(jīng)歷。”

  文化不等于細節(jié)的疊加,更不是零星細節(jié)的刻意“作秀”,但文化會從細節(jié)中“透”出來。在汾小校史的起點上,他們的確在思考關于“使命”、關于“信仰”之類的嚴肅問題,但這些嚴肅問題的思考沒有把汾小文化變“硬”,相反,汾小的文化是柔軟的、溫馨的。天氣不好的早上,老師會收到這樣的短信:“值班行政已經(jīng)到校,請大家小心行車,不趕時間,注意安全!”學校有什么大的決策,會跟老師們商量著來做。學校論壇有一個專題帖叫“軼聞趣事話汾小”留下了太多的感人細節(jié)。汾小還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過年方式——“除夕守歲,相約論壇”,每年除夕零時的搶先發(fā)帖以及由此鬧出來的笑話會成為一年的開心……

  汾小四年,已經(jīng)贏得了當?shù)馗刹咳罕姷暮迷u,也引來省內(nèi)外兄弟學校的眼光,他們也走上了省內(nèi)外的一些重要學術講臺,成長令人欣喜。但汾小人更相信:學校文化不是供人遠觀的風景,而是生活其中的人們的冷暖自知。汾小師生的幸福生活,才是文化的真諦!

  2013年,走過了4年的汾小,又形成了新的發(fā)展構(gòu)想,這些構(gòu)想建立在4年文化起步的基礎上。為了這個新4年發(fā)展構(gòu)想,張菊榮邀請每一位老師給他寫信,而他則給每一位老師寫了回信,一來一回,八九萬字。關于這些信的具體內(nèi)容,張菊榮說,很多信是含著淚讀完的,不便全部地透露,但是他說,在學校文化建設的過程中,心靈溝通的重要價值怎么形容都不為過!相信堅持的力量,相信成長的力量,相信恒的力量,文化會把汾小帶向遠方。汾小人說:前幾年,我們走得很快;而我們的目標不是走快,而是要走遠!

  那么,就讓我們靜靜地等待,期待初創(chuàng)期內(nèi)積淀的文化基因在學校長遠的發(fā)展中不斷地顯現(xiàn)神奇的魅力!

  【同行觀點】

新建學校的文化建構(gòu)策略

仇高興

  “一所學校的開啟,不是校門的開啟,而是文化的開啟。”汾湖實小張菊榮校長的話道出了新建學校高品位辦學的真諦。一所新學校,工作千頭萬緒,唯有文化的注入與引領,才能使這些紛繁的事務有如靈魂附體,從而具有特別的意義,也才能使新學校的建設不留或少留遺憾。汾湖實小的文化探索為我們留下了諸多啟迪。

  一、新學校文化建設起步——文化選擇與基因植入

  汾湖實小的文化基因源于張菊榮校長推薦的一本繪本《犟龜》。張校長為什么會做此選擇?從案例材料中無法探知。也許是從艱難的新學校建設過程產(chǎn)生的深切感悟,也許是張校長自己多年從事教育研究、管理的深刻體會??傊?,張校長通過這本《犟龜》所引入的文化火種,在這個新生的學校點燃了一片文化之光,引領著學校走過近5年不平凡的辦學歷程。新創(chuàng)辦學校,沒有歷史可以傳承,文化的開啟或源于某個特殊事件,或源于不尋常的建校經(jīng)歷,而校長個人的教育理想、信念無疑是學校文化最重要的發(fā)生器。陶行知說:“校長是一個學校的靈魂。”在汾湖實小學校文化建設實踐中張校長所發(fā)揮的作用正是這句話最好的詮釋。這里值得探討的是,校長的靈魂作用如何發(fā)揮才是最恰當?shù)?。校長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思想來設計規(guī)劃學校文化,也可以在充分考察新學校所處社區(qū)的歷史變遷、風俗人情,再結(jié)合自己的教育理念、文化追求加以選擇確定,或者帶領全體教師共同討論來確定學校最初的文化基因。無論采取哪種方式,得到廣大師生尤其是核心層的認同是最重要的。張校長所選擇的“堅持”這一文化基因在第一次行政會上一提出就得到了共鳴,也許是繪本圖文并茂的敘述較之直截了當?shù)年U釋更具感染力,也許是學校行政一班人共同經(jīng)歷的建校艱辛使每個人心有戚戚焉。有此共鳴與認同,8人領導團隊就能將擁有100畝面積的學校做得風生水起,一人身兼數(shù)職竟能無怨無悔,這些讓我們再一次見證了文化的力量。

  二、新學校文化建設推進——領導示范與事件影響

  文化基因一旦確立,接下來的事就是要讓這一基因滲透到校園的每一個角落,植根于每一個人的心里,成為所有人下意識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學校文化的持續(xù)推進,學校領導團隊身體力行,帶頭踐行學校文化精神是關鍵因素。我想,汾湖實小8人領導團隊艱苦奮斗、堅持不懈的工作精神對全體教師迅速認同學校的文化選擇無疑發(fā)揮了重要作用。除此之外,從汾湖實小的成功實踐中,我們還可以進一步得出這樣的認知:通過有意識地策劃一系列文化事件來影響所有人是十分有效的推進策略。愿景描述會、“讀蘇”活動、學校發(fā)展咨詢會、土書著述、創(chuàng)辦校報《汾帆》、立校訓石、牽手華師大、成長課堂研討會、學生個人演唱會、除夕論壇守歲……一連串的文化事件構(gòu)成汾湖實小人文化行走的堅實腳印。通過這些事件的浸潤、洗禮,文化的因子悄無聲息流淌進每一位師生的心田,文化認同便在這些事件經(jīng)歷之中不斷匯聚。反觀我們的辦學實踐,每年也少不了開展一些活動,但因為沒有文化這根線串聯(lián),活動便少了許多文化建構(gòu)的意義。

  三、新學校文化建設建模——頂層設計與全面規(guī)劃

  汾湖實小經(jīng)過兩年多的實踐探索,于2011年12月教代會上通過了《學校文化綱要》,全面而系統(tǒng)地闡述了學校文化目標、文化愿景、辦學使命、學生成長與教師發(fā)展目標等,由初步的頂層設計開始,到全面系統(tǒng)規(guī)劃文化發(fā)展藍圖,汾湖實小文化建設思路無比清晰。頂層設計要高瞻遠矚,高屋建瓴。汾湖實小在張校長的帶領下,學校文化從犟龜精神開始起步,逐步豐富為“恒與成”,從張校長建校初期撰寫的《從現(xiàn)實基礎出發(fā),向理想境界邁進——汾湖實小辦學框架的初步構(gòu)想》咨詢稿到最終形成文化綱要,完成了學校文化的建模,彰顯了設計與規(guī)劃對于行動的統(tǒng)一與步調(diào)的一致是何其重要。相信有了這份藍圖的引領,汾小的文化建設必將走向更為自覺、更為高效的發(fā)展道路。這里要注意的是,任何設計藍圖都不可能一次完成,一成不變,它需要在后來的實踐中不斷修正、完善。我們注意到,汾湖實小每個暑期都要召開學校發(fā)展咨詢會,這個做法無疑可以不斷地對學校文化發(fā)展做出新的總結(jié)與修正。需要進一步指出的是,在規(guī)劃學校文化過程中,要特別注意挖掘?qū)儆诒拘;蛩鶎偕鐓^(qū)特有的文化因素,著力培育自己鮮明的文化特色。深厚且富有特色的文化才能使自身在眾多的學校中獨樹一幟,走出獨特的辦學道路。

  四、新學校文化建設戰(zhàn)略——理性思考與有效行動

  “我們的校訓,是做出來的,也會一直做下去。”汾湖實小的老師們這樣評價他們的文化行走。這恰恰是汾湖實小最值得稱道的文化建設經(jīng)驗。學校文化建設固然少不了理性的思考,尤其是新建學校,領導者在辦學初期深刻而有見地的思考,對學校的文化建構(gòu)意義是顯而易見的。所謂謀定而后動,才能保證方向和目標的明晰。然而,這里更值得關注的是,光想清楚了還不行,學校文化終究要落實在學校每一個人的身上,否則就是空中樓閣,難以落地生根。在現(xiàn)實中,也有很多校長在文化建設上不乏深刻思考,甚至是很有創(chuàng)見的思考,但真正在學校文化建設上卓有建樹的校長并不多,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行動力的缺失。誠如汾小老師們所說,學校文化是做出來的,不是說出來的。汾湖實小文化建設的重要啟示就是,學校文化要深刻地想,更要有效地做。

(作者系江蘇省淮安市深圳路小學校長)

新建學校文化建設的視角與實施策略

孟曉東

  “文化立校”、“文化化人”已經(jīng)成為大家對學校發(fā)展提升的一種共識。對于一所新建學校來說,如何依托區(qū)域優(yōu)勢,突出自身特點,以學校文化建設統(tǒng)領學校發(fā)展,是一個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

  一、明晰辦學定位,規(guī)劃引領學校文化建設

  我們知道,支撐學校文化建設的動力是教育理念。新建學校文化建設,必須科學定位自己的核心價值,必須遵循認同的價值理念,必須厘清學校的發(fā)展思路。首先,要把握發(fā)展的方向,研究國家教育發(fā)展戰(zhàn)略,積極貫徹執(zhí)行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基于地方教育和社會發(fā)展的優(yōu)勢,構(gòu)筑學校發(fā)展的新平臺;其次,要堅持走內(nèi)涵發(fā)展之路,深入挖掘?qū)W校文化建設的內(nèi)涵,力求“建構(gòu)、創(chuàng)新、突破、超越”,追求高品位的學校文化。第三,校長需要制定三年發(fā)展規(guī)劃,將學校的教育實踐真正建立在科學教育理論的基礎上,形成以素質(zhì)教育為核心的先進教育思想體系,并在認真踐行中提高目標的達成度。

  建設什么樣的學校文化,關乎學校管理人員,尤其是校長的文化視野、視線和視角,是學校品位、品質(zhì)、品牌的形象體現(xiàn)。學校文化從本質(zhì)上說是全體師生員工創(chuàng)造出來的一種校園精神,對學校來說,只有科學定位,以發(fā)展的眼光、國際的視野、先進的理念來打造學校品牌,高起點、高質(zhì)量規(guī)劃和建設學校文化,良好的學校文化才能產(chǎn)生,才會具有一種能動的、持續(xù)的教育力量,才可能作為一種特色和精神永恒傳承。

  二、梳理淵源優(yōu)勢,逐步建構(gòu)學校文化特色

  新建學校,或是數(shù)校合并,存在多種文化的沖突;或是辦學歷史短,文化底蘊不深。但其文化建設,絕不是白紙一張。新建學校與生俱來的優(yōu)勢就是學校發(fā)展的新起點、高站位,以特色建設作為學校文化建設和發(fā)展的長期目標,在創(chuàng)特色上重點突破,全方位拓展,方能推動整體,取得系統(tǒng)性成功。如繼承與創(chuàng)新結(jié)合,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結(jié)合,取與舍結(jié)合,破與立結(jié)合,深入挖掘區(qū)域、地域、校本特征和特點,建構(gòu)以精神文化與行為文化為主要內(nèi)容的學校文化系統(tǒng);創(chuàng)建綠色校園、生態(tài)校園、書香校園、數(shù)字校園等,通過營造一個優(yōu)美、和諧的文化環(huán)境和人文氛圍,促進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打造優(yōu)秀的教師團隊,堅信“教師發(fā)展學校”的第一要義,挖掘教師的潛能,凝聚教師的智慧,打造積極向上的教師文化;以“績效”為評價目的,通過創(chuàng)建現(xiàn)代學校管理制度和有效的學校評價機制,逐步建構(gòu)富有特色的管理文化。再如融合學校特色建設目標,優(yōu)化強項,強化學校個性特色。在創(chuàng)造文化個性方面,新建學校有更大選擇權。重視個性塑造,在認真分析校情的基礎上,避免雷同,盡可能地在文化建設中形成自身的風格和特色。通過繼承(借鑒)、創(chuàng)新,建構(gòu)學校文化特有的符號和內(nèi)核,在學校發(fā)展行進過程中逐步打造學校品牌。在持續(xù)優(yōu)化過程中不斷完善,實現(xiàn)學校文化建設深度建構(gòu),使學校文化成為師生的一種自覺行為。

  三、強化課程教學,適切容納實踐經(jīng)驗與智慧

  以共享價值觀引領的學校文化,緣于純粹的教育實踐功能,而逐步走入課程和教學之中,往往會形成豐富多彩的課程文化和共享的教學行為規(guī)范,學校文化建設和學生個性發(fā)展更為緊密地有機結(jié)合,也使得教育的核心工作——課程和教學,與學校文化建設更為有機地融合。因此,新建學校需更強調(diào)文化建設和課程設置相結(jié)合,從而形成獨特的課程與教學文化。

  新建學校課程與教學,在課程管理上,必然走“規(guī)范——示范——模范”之路,邁好嚴格執(zhí)行課程計劃的第一步;在課程實施上,應該關注“課程、課題、課堂”的整體功能,以“課堂”作為立足點;在課堂教學上,突出“生本、生成、生命”等核心價值,樹立全面的質(zhì)量意識,提升學生的學習品質(zhì),凝練學校的課程文化。“校本”是區(qū)分這校與那校的標識,是學校的個性符號。校本課程作為學校最重要的資源和支撐點,需要充分利用社區(qū)教育資源和學校人力資源,學校要創(chuàng)設優(yōu)質(zhì)豐富的校本課程,深化校本課程精神內(nèi)涵,拓寬學校教育發(fā)展空間,為學生成長創(chuàng)設多維環(huán)境,促使學生得到整體和諧的發(fā)展,使“為學生一生的發(fā)展奠基”這一核心理念得到更強有力的支撐。

(作者系江蘇省無錫市錫山區(qū)人民政府教育督導室主任、錫山區(qū)教育局副局長)

回歸應然:新建學校的文化使命與責任自覺

戴擁軍

  學校不是一個方位的概念,不是一個地域的符號,更不是一組高大的建筑,而是地域上鮮活的生命意象,是高貴圣潔的文化殿堂。作為一所新建學校的校長,不應當把主要精力消耗在學校的硬件建設上,而應當自覺地擔當起文化啟校、文化立校的使命,用心思考和構(gòu)建學校文化發(fā)展戰(zhàn)略,用文化開啟學校發(fā)展的美好未來。為此,在新學校規(guī)劃、設計和建設過程中,建設者要始終堅持理念引導、文化介入的原則,確保新學校的建設能夠按照古德萊德所說的“一個被稱作學校的地方”的應然形態(tài)進行。在規(guī)劃新學校文化建設思路上,我們堅持以教育哲學為引導,以核心價值觀為靈魂,以文化傳統(tǒng)為根系,以地域資源為源泉,以師資建設為支撐,以多樣化課程為載體,以管理制度創(chuàng)新為保障,以師生完整而幸福地成長為目標,頂層設計,系統(tǒng)規(guī)劃,分層推進,整體架構(gòu)學校文化的圖譜,使視覺文化、理念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課程文化和師生的行為文化等互為映襯,并由學校的核心價值觀引線穿珠,形成一個相互關照的整體。

  現(xiàn)結(jié)合我們句容市華陽實驗小學新校區(qū)建設談幾點體會。

  一、堅守教育的價值取向,尋找新校文化“立意”的原點

  雅斯貝爾斯在《什么是教育》中有一段名言:“教育,不能沒有虔敬之心,否則最多是一種勸學的態(tài)度,對終極價值和絕對真理的虔敬是一切教育的本質(zhì)。缺少對‘絕對’的熱情,人就不能生存,或者人就活得不像一個人,一切就變得沒有意義。”美國教育哲學家喬治·泰勒說:“那些不用哲學去思考教育問題的教育工作必然是膚淺的——好的好不到哪里去,壞的則每況愈下。”在應試教育巨網(wǎng)幾乎籠罩著中國校園的每一個角落、一切不能為應試教育服務的教育根本無立足之地的今天,人們的教育理想正在流失,教育的價值逐漸旁落,教育的行為方式幾乎走向了真正教育的反面。在這樣的背景下,教育人必須要有自己的理想信念,學校必須要有教育的信仰。只有不讓遙遠的地平線從視界消失,我們前行的每一步才會有意義。

  學校文化建設也是如此。如果缺乏對教育是什么等哲學問題的系統(tǒng)思考和深刻理解,我們所建構(gòu)的學校文化將毫無意義,甚至會對人的成長產(chǎn)生負面影響。因此,學校文化建設和發(fā)展的真正起點應該是教育價值觀和價值取向的提出和認同。學校的制度與管理、課程與教學、策略和方法,都不過是“形而下”的具體內(nèi)容,而“形而上”的價值取向則決定著學校文化建設與發(fā)展的方向。

  基于這樣的認識,我們組織學校行政一班人和廣大教師圍繞“辦什么樣的學校”、“為孩子提供什么樣的教育”等命題,展開熱烈討論,大家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勾畫著華陽實小美好的前景。經(jīng)過集思廣益,反復琢磨,我們初步提出了華陽實小的辦學愿景——“辦孩子們向往的學校,做孩子們喜歡的老師,教孩子們樂學的課程”,努力將學校營造成“一方池塘”,讓孩子們快樂幸福地生活其間,使每一個生命獲得自然、自主、自由、自覺地成長。在此基礎上,我們通過對教育本質(zhì)的不斷追問,對教育現(xiàn)狀的理性反思,對地域教育文化主張的悠遠追溯,對華陽辦學傳統(tǒng)的深度開掘,提出了“正心”文化主張,倡導“一切教育,從‘心’出發(fā)”的教育理念,確立了“樹正德教師、育正行學生、建潤心課程、構(gòu)慧心課堂”的辦學目標,并由此綜合設計學校的物態(tài)文化、管理文化、精神文化、課程文化,從而開啟了華陽實小文化建設的源頭。

  二、立足尋根塑魂,致力彰顯新校的文化個性

  學校文化是在傳承、吸納和創(chuàng)新中不斷發(fā)展起來的。我們必須珍視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傳統(tǒng),汲取不同學校的文化精髓,著意尋根,著力筑魂,通過融匯熔鑄,提煉凝聚,創(chuàng)生新的文化元素,以彰顯學校文化的地域風格和個性氣質(zhì)。

  一是尋根溯源,疏通學校的文化源流。華陽實小雖是新建學校,卻有著悠久的辦學淵源。五百年前的華陽古鎮(zhèn)上曾有過一座“正心書院”,它是華陽書院的前身。時過境遷,書院雖無從覓跡,但其提出的“正心”教育主張,卻道出了教育的真諦,成為我們今天學校的文化源泉。同時華陽實小與現(xiàn)在的華陽中心小學和華陽四小有著難解難分的聯(lián)系,它們多年的辦學積淀和文化傳統(tǒng),將融入華陽實小的文化血液之中。

  二是對接地氣,開掘地域文化資源。句容自然人文資源得天獨厚,一方奇異的山水孕育了燦爛的文化。異彩紛呈的山文化、水文化、竹文化、樹文化、石文化、茶文化,將在新校園里落地生根,呈現(xiàn)出獨特的魅力。博大精深的道教文化、佛教文化和名人文化將有機植入學校文化的大動脈之中,成為重要的教育資源。

  三是鉤玄提要,凝煉學校文化的神韻。學校文化的神韻體現(xiàn)在學校精神上,學校精神是學校文化的靈魂。學校有精神的灌注才能神采飛揚。我們將從學校眾多的文化元素中鑄煉學校的精神,致力探尋適合校本實際的文化立校之路,不斷累積學校的內(nèi)涵和底蘊,努力營造一汪文化的深潭,以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精神滋養(yǎng)人、激勵人、提升人,讓科學與人文雙向并進,豐富學生的文明素養(yǎng)。

  三、著眼立德樹人,傾力打造多彩的課程文化

  課程是實現(xiàn)培養(yǎng)目標的載體。離開了課程,學校的核心文化就成了懸于空中的漂浮之物。在“正心”文化的觀照下,我們著眼于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努力為孩子全面和富有個性的成長提供豐富多彩的課程資源和載體。為此,我們在新學校設計時建設了大型體育場館、游泳池,開辟了音樂、舞蹈、美術、腰鼓、象棋、圍棋、勞技、天文、航天等館室,設計了多個開放式圖書閱覽室,供學生選擇性學習。同時著手研制開發(fā)了幾十門校本課程,準備組建近百個涉及藝術、體育、文學、科技、綜合實踐、社區(qū)服務等領域的學生社團,為促進學生多樣化發(fā)展創(chuàng)設條件。

  梅貽琦先生說:“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學校文化的建設與繁榮,關鍵在于有文化品位的教師隊伍。在將來的日子里,我們將特別注重營造一種崇慕高尚、追求卓越、心存大愛、牢記責任的教師文化,著力打造一支過硬的教師隊伍,支撐起華陽實小的百年基業(yè)。

(作者系江蘇省句容市華陽實驗小學校長)

走學校文化特色發(fā)展之路

姜曉華

  教育的本質(zhì)在于“文化育人”,文化育人的關鍵在于學校的文化建設和文化力的形成。優(yōu)秀的學校文化蘊藏著一股巨大的隱性教育力量,師生正是在“崇尚美好人性,塑造完美人格,追求幸福人生”的學校文化的熏陶中形成自己的價值觀、科學和人文精神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的。

  江蘇省海門市東洲國際學校是一所年輕的學校。2009年9月,由海門市東洲中學全寄宿部易地新建而成,2009年的第一批教師都來自東洲中學,帶給新學校的是東洲中學的文化氣息,而后的每一年,因事業(yè)發(fā)展,學校吸引了大批兄弟學校的骨干教師加盟,東洲國際學校成為一個“教師移民學校”。新調(diào)入的老師們身上或多或少都帶著原學校的文化印記,為學校文化發(fā)展的個性化、多元化注入了新的生機。

  一、生長

  無論多么有價值的理念,若不能深入人心,也只能是空泛的流于形式的口號,沒有任何價值。所以,文化價值的生成過程只有成為師生悅納的過程,其價值才能真正地得到實現(xiàn)。

  學校的核心文化價值觀念應該誕生于全體師生心中最美好的愿景,而不應是專家的名言、經(jīng)典的語錄,不應是校園時尚的裝點,它應該從師生的向往出發(fā),通過師生共同的追求去形成。為此,學?;艘荒甓嗟臅r間向全校師生征集校訓、核心價值觀、愿景、使命等,經(jīng)過慎重的討論辨析,再把若干個相對集中的校訓、核心價值觀、愿景、使命的表達制成問卷發(fā)放給全校每一位師生員工,再次征求大家的意見??梢哉f,學校文化核心價值觀的提出以及確認是師生共同反復思辨、判斷、篩選的結(jié)果,它得到了所有東洲國際人的認同。

  “做最好的自己”成了全校共同的愿景。

  “做最好的自己”意味著每個人都渴望不斷發(fā)展自己,完善自己;每個人都渴望成為美好的自己,成為美好事物的中心。

  “做最好的自己”意味著每一位師生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讓自己的潛能得到最充分的挖掘。

  “做最好的自己”還意味著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 人人都可以在自己的領域成功……

  如何成為最好的自己,如何讓自己成為美好事物的中心,如何讓自己成為最美好的風景就這樣成為每個東洲國際人共同的課題,東洲國際人在追求夢想的路途中行走著、思考著。

  秉承著無限相信師生、無限追求美好的信念,學校向全校征集?;?、校歌、校樓命名,征集朝向美好生活的一切,于是,學校漸漸成為美好事物的中心,成為師生展示美好風采、不斷成長、不斷超越的舞臺。

  學校會隆重表彰參與學校和班級各項美好事物的設計者,于是,?;铡嗷?、校歌、班歌、學校公約、班級公約、學校展示、班級展示就成了一場場思想的盛宴。分享孩子設計的校徽,您一定可以感受到東洲國際人內(nèi)心的憧憬與追求。

  學校的核心價值文化理念就這么輕輕悄悄地來了,潤澤著每一個東洲國際人的心田。

  二、拔節(jié)

  優(yōu)秀的文化催生優(yōu)秀的行動,優(yōu)秀的行動映照優(yōu)秀的文化。要讓學校文化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喚醒、鼓舞師生走向“做最好的自己”,“締造完美教室,研發(fā)卓越課程”的行動是最明智的選擇。

  文化不僅僅是張貼在墻上的名人名言,四壁可見的共同愿景,也不僅僅是學校獲得的獎牌,某些領域中出現(xiàn)的杰出學生,它更應該是全體師生離開學校后依然自覺認同的一種精神信仰,一種生活方式。說到底,學校文化帶給所有師生的應該是要“成為最好的自己”的一種信念以及“如何成為最好自己”的一種日?;男袨樽非?。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締造完美教室,研發(fā)卓越課程”就是東洲國際學校文化內(nèi)涵深度發(fā)展的源頭活水。課程建設是學校文化建設的根,課程讓教育回歸本真之路。朱永新教授說,教室是一根扁擔,一頭挑著課程,一頭挑著生命。課程的宗旨就是為了促進學生生命發(fā)展。因此,我們在學校文化建設的進程中,始終把課程建設作為最重要的內(nèi)容。

  我們統(tǒng)整德育與教學活動,建構(gòu)了校園十大課程體系:書香課程(誦讀課程、演講課程)、生命課程、節(jié)日課程(開學課程)、公民課程(升旗課程,社會實踐課程:跟爸爸媽媽上班、文明交通調(diào)查、環(huán)境保護調(diào)查)、藝術課程、植物課程(環(huán)境課程)、電影課程、音樂課程、國際素養(yǎng)課程(社團研討、走出國門、假日旅行)、家校共育課程。

  學校還推動各個班級研發(fā)獨特的個性化班本課程,旨在通過三年的規(guī)劃和努力,能培養(yǎng)學生一項特長、一種本領或是一種精神。三年的時間,不同的班級根據(jù)自己班級的特點構(gòu)建了新父母課程、積極心理學課程、學習力課程、思維課程、人際交往課程、運動課程、閑暇課程、家政課程等等,在實施班本課程的過程中,孩子們的綜合素養(yǎng)得到了提升,人生觀和價值觀也不斷完善。愛因斯坦曾說過,當一個人把他在學校學到的所有知識全部忘掉,剩下的就是教育。東洲國際人堅信,這些師生共創(chuàng)并一起堅守三年的課程一定是終生難忘的!

  唯有書香能致遠,讓孩子成為愛讀書的天使成了全校的共同追求。學校每年組織學生代表去南京、上海等地為學校購書,挑選師生喜歡以及成長所必須的書籍。課表內(nèi)增加了專門的閱讀課,學生到閱覽室閱讀;學校定期組織讀書分享會,給學生提供展示交流的舞臺。不僅如此,各班建立班級書架,同學們把自己看過的好書贈給班級,大家一起分享好書。開放式的書架,便于學生課間可以隨手拿起一本書來看,在不知不覺中,孩子們自己也成了一本耐讀的書。

  學校文化的出發(fā)點是人,是人此刻的現(xiàn)實生活與精神生活;學校文化的目的地還是人,是不斷豐富、不斷完善的人。

  三年的時間,學校的使命是培養(yǎng)幸福完整的人。讓每個孩子學會學習、學會閱讀、學會交往、學會積極心理、學會關愛、學會超越,學會讓人成為更為優(yōu)秀、最好的自己則是學校的使命,而實現(xiàn)這一使命,依靠的是師生共同的價值追求與課程建構(gòu)。

  學校文化建設的根本追求應該是讓全校師生學習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發(fā)展得更好,成為最好的自己!年輕的東洲國際學校正走在獨具特色的學校文化建設之路上!

(作者系江蘇省海門市東洲國際學校校長)

  【專家點評】

讓學校文化留痕

——談新校文化建設

沈正元

  “一流的學??课幕?。”學校文化是學校特有的精神環(huán)境和文化氛圍,是學校辦學理念、辦學目標、辦學傳統(tǒng)、學校規(guī)章制度的總和,體現(xiàn)著師生共同的價值追求與品味,是一所學校的靈魂。學校文化是土壤,它的每一個成員都會從這片土壤中吮吸營養(yǎng),發(fā)展成長。隨著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的不斷深化,學校文化已經(jīng)成為一所學校辦學水平和辦學特色的重要標志,成為學校發(fā)展的“軟實力”,成為學校的核心競爭力。所以,推進學校文化建設,尤其推進新建學校的文化建設,已經(jīng)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成為人們研究的重要課題。

  從與老校的淵源來看,我這里所說的新校一般有兩種類型:一種是沒有老校的淵源,完全是新建的學校;第二種是有老校的淵源,是老校的新建,或是老校易地重建,或是老校在舊址上的改擴建,或是兩校的合并重建重組。

  對于第一種新校的文化建設,有人認為,學校文化是學校在長期辦學中沉淀下來的。這種新建學校很難奢談什么文化,因為沒有了老校的傳統(tǒng),很難對新校的文化作預設和規(guī)劃,只能耐心等待,在學校的發(fā)展中逐步架構(gòu)學校文化,并慢慢形成學校文化。其實不然,辦學歷史在學校文化建設中固然重要,但并不是決定因素。新建學校在辦學伊始就要對學校文化做系統(tǒng)的上位構(gòu)思,即頂層設計,明確辦學理念、學校哲學等,講究推進策略與方法,新建學校更容易在一定時期形成適合的文化。其實這種新校沒有因襲的文化包袱,文化建設的空間與內(nèi)容更豐富、更自由。

  至于第二種新校的文化建設,我們經(jīng)常會看到這樣的現(xiàn)象:因為重建,學校更多的追求更新、追求完美、追求設備齊全,在這樣的所謂現(xiàn)代化目標的驅(qū)使下,忽視老校文化在新校的傳承,不少學校輕易地扔掉了老校園蘊含的文化、情感和教育價值,無情地剪掉了老校友對學校的依戀情懷,使校園文化與學校歷史割裂開來,導致學校歷史和文化出現(xiàn)斷層,以致留下許多的遺憾,尤其是校友因為難覓當年的痕跡而唏噓不已。

  2013年召開的中央城鎮(zhèn)化工作會議提出,“要體現(xiàn)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現(xiàn)有山水脈絡等獨特風光,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xiāng)愁;要融入現(xiàn)代元素,更要保護和弘揚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延續(xù)城市歷史文脈。”城鎮(zhèn)化建設要給人“記得住鄉(xiāng)愁”,那么我們的學校建設更應該如此,要通過保護和弘揚文化留住校友老師的“鄉(xiāng)思”!

  對于學校的文化建設,尤其是新校的文化建設,我一直有個樸素的觀點,就是學校文化應該“留痕”。特別是老校新建,一定要注意新校對老校文化的傳承。當然這種傳承不應該僅僅是“物化”,更應該是精神的留存。

  其一,學校文化的留痕,就是要讓師生留下他們生命的印記。學校文化的核心是人,是學校師生員工共同創(chuàng)造的物質(zhì)、精神財富。學校文化建設是一個不斷豐富、發(fā)展、充實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師生始終是主體,所以,學校文化建設要以人為本,要見“人”,就是要充分調(diào)動廣大師生的積極性,讓師生成為學校文化的主人。無論是學校文化的整體架構(gòu),還是景點、雕塑、校訓、校歌等的具體確定,都要讓師生留下他們生命的印記,留下他們的觀點、想法,還要留下師生校園生活的足跡。在學校文化的傳承創(chuàng)生過程中,師生也要懷著歷史感與自豪感,自覺、積極而主動地去調(diào)動自己的智慧,共同思考、出謀劃策,拿出創(chuàng)意、形成共識。我區(qū)汾湖實小張菊榮校長提出學校應該“樸素地留下每一個人的痕跡”,他們的“畢業(yè)墻”就是為學生留痕的平臺。對此,學生印象深刻,顧俊杰同學滿含深情地說:“那一面有我們付出和收獲的‘畢業(yè)墻’。那何止是一面墻,那是我們和汾小情感聯(lián)結(jié)的紐帶。”

  其二,學校文化的留痕,就是要在師生的心靈深處留下學校文化的印痕。著名學者馬爾庫塞認為:“觀念和文化的東西是不能改變世界,但它可以改變?nèi)耍耸悄芨淖兪澜绲摹?rdquo;當人們置身于一所有文化的優(yōu)秀學校,總能感到一種奔涌著的、富有生命力的東西不斷撞擊著自己的心靈,使人感動、興奮、激越、升騰。學校文化認同一旦形成,就會表現(xiàn)出強烈的穩(wěn)定性、聚合性、親和性,其精神結(jié)構(gòu)、價值系統(tǒng)、心理特征和行為模式,具有極強的滲透力和吸引力,能夠產(chǎn)生巨大的彌漫和輻射效應,會超越時空,持久地支配每個師生員工的思想和行為,也就是在師生心靈深處打上學校文化的烙印。所以學校在文化建設中,一要導向凝聚,引導師生百川歸海。凝聚力是衡量一所學校“校力”水平的重要指標,學校文化建設就要努力產(chǎn)生一種無形的凝聚作用,如同“粘合劑”,引導師生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內(nèi)化為一種向上的力量、進取的源泉,進而形成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二要同化,產(chǎn)生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效應。學校文化建設要努力以其獨立的品格、鮮明的特色和優(yōu)良的傳統(tǒng)作風,對教師、學生進行有效的同化與改造,在潛移默化中產(chǎn)生影響。三要激勵激發(fā),引導師生揚鞭奮蹄。只有這樣,學校文化才不會是外在的東西,而是內(nèi)化為師生共同的精神享受,在師生的心靈留下深深印記,對師生的人生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

  其三,學校文化的留痕,就是要留下學校傳統(tǒng)或者社區(qū)文化的痕跡。學校是社會的一個組成部分,與社會息息相通,同時,學校又和學生的家庭密切相關,學校與社會、家庭互相影響、互相促進。學校文化作為一種社會亞文化,無論是哪種類型的新建學校,都會受到地域文化的深刻影響。正所謂“橘生淮南則為橘,橘生淮北則為枳”,好比“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一樣,地域文化左右生活其間的人們的思維方式、思想感情、處世態(tài)度以及價值判斷和理想追求。所以,如果我們無視地域文化對學校文化建設的作用,那么不啻是自己拎著自己的頭發(fā)想離開這個地球,只能是異想天開罷了。所以,新校的文化建設一定要把地域文化引進來,使學校文化與地域文化交融。如果是老校新建,那么,還需要有老校文化的傳承,也就是老校文化能夠在新校留痕。當然這種傳承不應該僅僅是“物化”,還應該是精神的留存。那么如何在新校留下老校之痕呢?我覺得,首先是對老校文化的保存,這種保存方式是多樣的,可以用照片的方式留存文化,用錄像的方式留存文化,還可以用敘寫故事的方式留存文化。至于老校文化在新校中的體現(xiàn),我覺得可以通過物理環(huán)境的復原、有代表性物件的移入等物化,更重要的是學校精神的傳承。同時,學校文化,不僅在校內(nèi)產(chǎn)生著巨大的作用,而且能對學校的周邊環(huán)境乃至社會環(huán)境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具有一定的社會輻射功能。所以,學校文化的留痕還要輸出學校文化,讓學校文化在社區(qū)文化中生成。

  其四,學校文化的留痕,就是要留下學校特色、師生個性的烙印。學校文化是學校在長期的教育實踐過程中積淀而成的,學校文化對每一所學校來說都是一種客觀存在。但相對學校群體而言,每個學校又有自己的辦學思路、辦學模式、辦學策略、價值取向與行為體系,因此,學校在文化的各個層面——精神、制度、行為乃至物質(zhì)設備上都或多或少存在著區(qū)別于其他學校的文化特征。也就是說對于每一所學校來說,學校文化是具有獨特性的。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的文化就不同,清華講究科學、嚴謹,北大則講究學術自由、兼容并蓄;北京師大又是另一種文化,講究“學為人師,行為世范”,突出了師范教育的特色。中小學由于各校的歷史不同,地域環(huán)境不同,辦學的理念不同,各校文化也會有自己的特色。同時,一種學校文化是一所學校師生在教育實踐中創(chuàng)造的,也會深深烙上師生個性的印記。

  蔡元培先生說過,“文化是要各方面平均發(fā)展的,不是畸形的。文化是活的,是要時時進行的,不是死的,可以一時停滯的。”(《蔡元培教育論著選》)同樣道理,學校文化也是活的,因為文化之“活”,才有學校之“活”,中小學才會充滿生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