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文化,既有形而上的意蘊,又有形而下的要求。雖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考,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實踐,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創(chuàng)造……但是,如何理解,如何把握,如何踐行,才能最大程度地彌合仰望星空與腳踏實地之間的張力,依然困擾著“身在此山中”的學校管理者。
《教師月刊·學校文化讀本》(2013年07、08合刊,以下簡稱“本書”)的出現(xiàn),讓人眼前一亮。
“學校能否百花齊放、生機勃勃地發(fā)展,本質上要看學校文化到底提供了什么樣的思想支撐和環(huán)境助力。”主編林茶居先生在“卷首”開宗明義。“我覺得,今天的學校文化,尤其需要彰顯這樣一些因子:善,安靜,職業(yè)本分,兒童立場……”見多了玄之又玄的文化策劃推介后再思考這些文字,心靈的撞擊更加激烈。
“人性從古到今并沒有太大的變化……變化的是我們的生活,……教育要培養(yǎng)一個什么樣的人,更重要的還是要回到‘人之常情’、‘人之常性’來思考。”生命化教育的倡導者、實踐者張文質先生為做好學校文化這一鴻篇巨著提供了細微的管道。
“文化在本質上是一種價值觀,學校文化的核心精神體現(xiàn)在學校的教育哲學里。學校文化雖然可以通過學校的建筑與儀式、環(huán)境與布局表現(xiàn)出來,但真正催人奮進、真實感人的文化力量,還是要通過日常教育教學,通過大家鮮明的個性與為人來‘呈示’。”有著小學、初中、高中任教經歷,又有在大學教育系求學過程的研究者楊四耕先生,通過思考現(xiàn)實、梳理理論,為“為了人、依靠人、發(fā)展人”的學校文化建設指明了方向。
當然,“本書”所涵蓋的內容遠不止這些。精妙的文字,精彩的圖片,精心的編排,不斷引領讀者透過對學校文化的價值探索、核心釋義、理想追求、歷史軌跡、現(xiàn)實做法的思索,悟得建筑于個體經驗之上的學校文化之道、學校文化之理、學校文化之法。
學校文化建設,貴在遵道。這里的“道”,就是那些能催人健康發(fā)展的亙古不變的教育規(guī)律。面對大千世界的紛繁,學校文化建設需要有對教育規(guī)律的堅守。教育對象是一個個活生生的生命,他們先天稟賦各異,后天環(huán)境不同,充滿著各自的新奇、向往、憧憬……但是,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學生。學生的發(fā)展有其固有的規(guī)律,教育是有共性存在的。學校文化建設也必須遵循這些規(guī)律:秉持兒童立場,堅守職業(yè)本分,遠離喧囂浮躁,恒懷善憫之心。唯有如此,才能通過學校文化的浸潤,把個性迥異的學生培養(yǎng)成特色鮮明的人才,達成“出窯千彩”的盛景。
學校文化建設,貴在循理。學校文化,博大精深,學校管理,千絲萬縷。如何在繁雜的事務中滲透文化的味道,走出一條獨具特色的優(yōu)質之路?眾多學校管理者苦苦求索,而“本書”給予堅定地回答:“學校文化建設不能背離‘人之常情’”。摒棄“口號”,讓“符合人性的,更有助孩子生命自然地、愉快地、生動地發(fā)展”的文化表述親吻學生;拋棄“虛幻”,讓學校文化建設扎根于學生實際、教師實際,契合學校發(fā)展定位,引領學校發(fā)展;放棄“功利”,讓學校文化建設基于學校,為了學校,在學校中。盡一切努力,使學校文化建設的起點、方向、路徑、愿景都始終圍繞著學生展開。
學校文化建設,貴在得法。“文化需要漫長的積累,需要緩慢的沉淀,更需要時間的發(fā)酵,就像一壇好酒,總離不開歲月的見證和參與。同時,學校文化既需要動態(tài)的平衡,也需要相對的安靜……”基于此念,“本書”從歷史與現(xiàn)實的熔煉與析離中,為學校文化建設提供了眾多而優(yōu)質的“他山之石”:建設“健康第一”的課程文化,建設合作型教師文化,建設民主、尊重、平等、合作的課堂文化,重視學生社團作用……更為可貴的是“本書”對學校文化建設細節(jié)的關注。教室如何布置,班會如何開好,課桌椅如何管理,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但都能透射出文化的光芒。
可見,只要堅持“用純凈的心做教育,用真誠的心對學生”,就不僅能建設好獨具特色的學校文化,也能發(fā)展好個性鮮明的學生。當然,這需要學校管理者、教師堅守底線,著眼長遠,追求真理,崇尚智慧,培育愛心,引領學生煥發(fā)生命活力,促使學生成為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