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教育是人類社會發(fā)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學校的產生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要經過相當長的孕育、萌芽、成長的過程。一般認為學校大概產生于原始社會末期或奴隸社會初期,那時候社會生產力有了一定的發(fā)展,人們除維持自身和家庭成員的生活之外,逐漸有了勞動產品的剩余,使得少數(shù)人可以在別人的勞動產品的供養(yǎng)之下從事腦力勞動。社會事務日益復雜,需要培養(yǎng)專門人員進行管理。
據古籍記載,五帝時代(公元前2700年)已有大學,稱為“成均”。“庠”是舜時萌芽中學校的名稱,兼作養(yǎng)老、藏米之所,已有大學、小學之分。氏族社會末期,已有最初的等級之分,老人即有“國老”、“庶老”之別,因而敬養(yǎng)的場所也就有“上庠”(大學)、“下庠”(小學)之謂。“庠”的原意是“養(yǎng)”,即把有道德、有經驗、有知識的老人養(yǎng)在那里,專門從事教育年青一代的工作。
對“成均”的解釋,《周禮·春官下》“大司樂掌成均之法”鄭玄注引“鄭司農(鄭眾)云:均,調也。樂師主調其音,大司樂主受此成事已調之樂”。照此解釋,則“成事已調之樂”日“成均”,即“成均”的教育內容始于樂。
“庠”既然是供養(yǎng)老人的地方,便需要儲存一定的糧食,所以后世又稱“庠”為“米廩(倉)”。達里被供養(yǎng)的老人很可能是為氏族顯貴服務的巫、史。所以“成均”、“庠”可能是中國古代萌芽中的學校,開始時還不是專門的教育機關,而是逐漸形成學校的過渡機關,起著教育年青一代的作用,為以后專門教育機構的產生奠定了基礎。
另外,根據《尚書·堯典》記載,虞舜時已有了專門的學官。“帝日:t契,百姓不親,五品不遜。汝做司徒,敬敷五教,在寬’。”這是舜帝任命契為司徒官的記載,意思是說,現(xiàn)在百姓不相親愛,五倫一一父子、君臣、夫婦、長幼、朋友 之教乖戾不順,你(指契)居司徒之官,應謹慎地推廣五倫之教,其教在于寬大。
“帝日:t俞,咨伯,汝作秩宗,夙夜惟寅,直哉,惟清’。”這是舜帝任命伯夷為秩宗官的記載,意思是說,對,問伯夷,你(指伯夷)作為我掌管禮樂郊廟之官,早晚敬奉此職,必須正直而清明。
“帝曰:.夔,命汝典樂,教胄子。直而溫,寬而栗,剛而無虐,簡而無傲。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這是舜帝任命夔為典樂官的記載,意思是說,夔,我《》你為典樂之官,以教育貴族子弟,必須正直而溫和,寬大而莊重,剛正而不暴虐,簡樸而不傲慢,詩以表明意志,歌長短有節(jié),流傳久遠,五聲依其節(jié),六律和其聲,八音為樂無不和諧,不互相錯奪,使其失倫,神人皆能和諧。“司徒”、“秩宗”、“典樂”是中國最早的傳讜中的文教官吏,負責管理文教工作。
不淪是下庠,還是上庠,在古代基本上都承擔著教育的任務。作為最早的學校組織,它僅是簡單地進行了相當平常的物質設,而在文化建設方面沒有過多的意iRo古代學校自夏代產生,到西周時期具備了國學和鄉(xiāng)學兩大系統(tǒng),再到漢代開始設立地方官學,經過魏晉南北朝時期、隋唐時期、宋遼金時期、元朝時期的發(fā)展,在明朝時期達到鼎盛,于清朝結束古代學制。從古代官學的選址來看,非常重視環(huán)境,大多依山傍水,自然環(huán)境優(yōu)越,在無意識中重視了環(huán)境對學生成才的影響。
綜合歷史典籍,古代學校的環(huán)境文化稍見雛形,特別是官學的興起,使得學校重視儒學“積極人世”的思想,“學而優(yōu)則仕”追求功名??傮w而言,學府多設在京師府,在校舍的環(huán)境方面,由于受到封建思想的影響和制約,校園景觀大部分呈現(xiàn)出刻板而嚴正的氣氛,滲透了等級制度和儒家思想。